当前位置:z6尊龙旗舰厅 > 沙区新闻 > 正文

拓展为民服务的“朋友圈” 提升社区治理的“软实力”-z6尊龙旗舰厅

发布日期:2021-12-06 15:38
摘要:对于一个社区而言,要当好居民的贴心人,往往就是在走街串巷中解决居民所急、所需、所盼。

对于一个社区而言,要当好居民的贴心人,往往就是在走街串巷中解决居民所急、所需、所盼。

而随着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社区工作在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回应社区居民需求、融洽社区居民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如何进一步优化社区工作?如何在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质效中吸引专业社会工作力量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当中,打造社会工作良性互动平台?今年以来,沙坪坝区全力夯实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以培育本土社会组织的方式,逐渐实现群众个性服务需求与社会工作专业性供给的有效对接。

提高专业化程度

让熟悉的人管熟悉的事

今年8月,沙坪坝区下发了《关于印发<培育发展沙坪坝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指出:要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活力,以满足群众置求为导向,以鼓助扶持为重点,以能力提升为基础,以在我区登记注册并入驻我区社会工作指导中心的本土社会组织为申报和实施主体,围绕辖区群众多元服务需求,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从而促进本士社会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石井坡街道“特钢能人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工中心”)应运而生。

事实上该“社工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本土社会组织”。之所以说它“典型”,其依托的是近年来石井坡街道打造的特色社会治理品牌“特钢能人坊”所形成的社会治理体系。而这样的一种体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工作许多条线化、碎片化的难题。

“正是有这样的一个基础,才推动我们将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深入融合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进一步完善民政服务功能,统筹区域优质资源,更好的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该社工中心负责人彭利娟告诉记者,社会工作其实就是需要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去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而依托“特钢能人坊”,社工中心不仅有平台、有经验、有团队,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培育的一大批新时代“能人”有效地激活了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

彭利娟以社工中心正在推进的“石·井和居驿站”残障人士保障项目为例:过去社区很多民政项目主要以“项目”来推进,由专业社工通过社工机构承接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而进入社区。而这些项目往往都是有特定的周期,周期结束,项目自然停止。“这就会导致社区开展的项目不稳定,社工也是随着项目走,很难形成长效。”彭利娟说。

而现在,通过像推进“石·井和居驿站”这样的本土社工项目,就可以根据残障人士的不同需求提供稳定的服务。彭利娟告诉记者,目前“石·井和居驿站”配备了1名专职社工,2名全国初级社会工作师,6名社区工作者,以及37名群众基础牢固的“能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能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重点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同时探索拓展多领域社工服务。而‘能人’作为补充,有效延伸基层服务臂膀,巩固和强化服务项目的成效。”同时彭利娟还特别指出,“本土社会组织”的优势,还能把将社区党建联席制度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资源的转化落地。

为社区“减负增能”

让社区回归到基本的定位

在前不久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举办的“残疾人日”活动中,就“缺席”了不少社区工作者。活动现场清一色的基本上都是来自街道社工中心的社工。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对社区工作的一种描述,体现的正是社区各种事项的精细化分工。但社区工作者往往就那么几个,“个个都像是‘哪吒’什么都在抓。”彭利娟说。

在负责社工中心之前,彭利娟是一位有着18年社区工作经验的社区书记。在她的印象中,过去社区举办活动,社区工作者总在忙前忙后,当另外要办一件事往往就找不到人。“所以很多时候都是一个社区工作者身兼数职,很多事做起来也是事倍功半。”

不是“人盯人”就是“人盯事”,甚至还要去盯那些本就不是社区工作范畴的琐事。如何让社区工作者从中“解放”开来?彭丽娟给出的答案也是要依靠“本土社会组织”发挥作用。

“在其位谋其事,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行政的归行政,服务的归服务。”彭利娟告诉记者,就社区服务而言,社工中心的运作模式来源于“特钢能人坊”,其本身就是一个在不断探索中构建起的“服务型”组织,里面的“能人”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辖区群众,形成了一种“能人治社”的治理局面。而在这样一种治理局面下诞生的“本土社会组织”事实上就能统揽承接下社区的很多服务事项,并且比起社区工作人员“抽时间”开展,效果更好。

“只有在身份和工作范围上均划清界限,才能提高基层的工作效率。”彭利娟说,社区工作需要精细化,社区服务也要精准化,让专业的服务组织参与,通过本土社会组织不仅能够增强社区的活力,带动起更多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工作中,还能让一批有能力、有想法的专业“能人”为社区提供更多创新服务,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从而为社区“肩负增能”,回归到基本的定位上来。

此外,彭利娟还表示,“本土社会组织”的建立也需要有规章制度和一系列的监管措施,要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职责,一方面要防止“建而不用”、“浑水摸鱼”,另一方面用完整的社工体系帮助孵化更多的本土社会组织。

(记者 张浩 文/图)

网站地图